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玉溪人文历史 > 正文

说说南京历史文化名人的家风家训

类别:玉溪人文历史 日期:2019-3-11 6:31:32 人气: 来源:

 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。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、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。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、社会。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。家训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、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

  《颜氏家训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,体系宏大的家训,也是一部学术著作。此书是颜之推为了用思想教训子孙,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,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。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、治家、处事、为学的经验总结,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,特别是宋代以后,影响更大。

  颜之推(公元531-约595年),字介,原籍琅琊临沂(今临沂市),生于建康(今南京市)一个以儒学传家的士族家庭,系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第三十五世孙,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、文学家。著作有《颜氏家训》《志》《集灵记》《观我生赋》等。《礼记》上说:“不可,志向不可满足。”天地之大,也可到达它的极限,而人的天性却不知道穷止,只有寡欲而知足,才可划定一个界限。

  《止足》篇所介绍的“止足”,一般指“知足”。这里有既要满足又要知止的意思。知止,就是说做官、积财都要有个限度。他还用具体事例子女谨慎。

  南京城东大中桥的西侧,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,称作“棉鞋营”,据说是因为明代在此设立制作棉鞋的工坊而得名。自清代光绪年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,此处曾经有一座朱漆厚门、前后七进带花园的赵公馆。它的建造者是赵继元。赵继元(1828-1897年),字梓芳,号养斋。清咸丰九年(1859年)举人,同治七年(1868年)戊辰科进士。光绪七年(1881年),赵继元在江宁(今南京)定居,仿效安庆赵氏老宅,修建了这座规模恢宏的赵公馆。自赵继元伊始,这里住过四代人。

  赵继元和他的祖父赵文楷、父亲赵畇以及他的长子赵曾重都是翰林出身。赵氏一门人才济济,与其家训有着密切关联。赵文楷(17601808年),字逸书,号介山,自幼聪明过人。赵文楷十二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。即使家境,带土字旁的男孩名字他仍旧砥砺奋进,苦读诗书。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考中举人。时隔八年,他又考中进士,殿试之后成为丙辰科状元。嘉庆五年(1800年),赵文楷奉旨出使琉球,不辱,荣光而归。赵文楷为国事殚精竭虑,因操劳过度,卒于任上,时年四十八岁。他为官廉洁,身后虽没有留下家产田舍,却留下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;交不忘旧,言不崇华”的家训。

 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(1907-2000年)系赵文楷的五世孙,言行举止恪守家训,不因日后的身份地位而轻慢长辈、朋友,赵朴初先生是享誉的国学大师、大师,被国学界和界尊称为赵朴老。据赵家后人介绍,赵朴初每赴南京,必到棉鞋营赵公馆探望长辈。一次去见伯父赵恩钰夫妇时,伯母正在午休。赵朴初毕恭毕敬侍立一旁,直到伯母醒来才上前问候。

  蒋山村有一座何氏祠家训堂。该村地处高淳区固城镇南端,与安徽宣城相毗邻,背依花山,面朝固城湖,景色宜人。蒋山何氏尊何执中为先祖,其孙忠为花山始祖。何氏祠始建于南宋,距今有近800年历史,前有戏楼、门厅,后有族人食宿用房,2012年3月被定为市级文物单位。

  蒋山何氏为北宋名相何执中,北宋哲时期,由庐江迁居此地安家。900多年来,蒋山何氏秉承“忠孝廉节”的家训,耕读传家、克勤克俭,尚德崇仁、乐善好施。现存的何氏祠为市级文物单位。《何氏家规十六条》中写道,“要修身养德,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,自觉正派的人格品行”;“为人要忠诚守信,孝顺父母,有操守,有气节,不苟取,涵养君子之风”;“人无俭不立,家无俭不旺。家训子孙,要崇俭抑奢、开源节流,不能、奢侈浪费”。

  蒋山何氏家族一直秉承“忠孝廉节”家训,制定家规十六条,即“尊祖、孝父母、敬长上、教子孙、择婚嫁、重农事、课、崇节俭、戒游惰、勤周恤”。

  何氏乡绅乐善好施。清乾隆年间,蒋山何氏出了一名秀才名叫何耀南(1713-1773年),因才学出众,被朝廷破例选拔为贡生,安排在金陵道做一个七品文官。何耀南在江宁(今南京)为官期间,以乐善好施闻名,同乡以及外地到江宁参加乡试的书生经常上门拜访,何耀南不计贫贱富贵,均热情接待,家中时常门庭若市。有的考生盘缠不足,何耀南解囊,提供食宿,受何耀南鼎力周济者不计其数。何耀南不大,薪水有限,仍30年如一日资助考生。而他自己则常常节衣缩食,甚至典当衣服倾力助人。何耀南60岁病故,灵柩回归家乡花山,曾他资助的人闻讯后,如同亲生父母去世,纷纷前来奔丧吊唁,感念先生的,现场哭声一片。

  南京城南中华门城堡东侧,曾经有一条街巷叫膺福街,街口旧时有一座卢氏家族宅院。1760年至1765年间,润州(今镇江市)卢树德、卢树玉兄弟两人来到江宁(今南京),在此从商、定居。

  卢树德(17451766年)早逝,卢树玉(1752年1819年)创业有成。自卢树玉次子卢光纶(17901854年)开始,历经八代人不懈努力,卢氏一门逐渐发展成为江宁名门望族。卢氏《谱》里载有《家规禁约十六则》,列明“教子孙”、“和兄弟”、“敬长上”、“睦族”、“慎交游”、“安本分”等家规。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,卢氏家族后辈中人才济济。其中,最为突出者有卢树玉之孙卢崟(18341893年)。卢崟同治十年(1871年)中进士,其后任翰林院编修。光绪五年(1879年)任云南学政,后主讲江宁尊院。“务以清白纯正为本,以睦族和乡里为先”;“成立之难如登天,覆坠之易如燎毛。此言当为猛省”这是江宁卢氏家族家规家训。

  卢氏一族谨遵祖训,安守本分,诗书传家,家族后人至今活跃在南京市各行各业。卢崟曾孙卢前(19051951年),字冀野,中国著名诗人、学者和教授。

  卢前堂弟卢正纲之子卢咏椿,是我国著名歌词作家,江苏音乐文学学会副。1964年清明节,卢咏椿诗作《踏着烈士的脚印前进》,被谱成曲传唱全国。

  卢前堂姐卢正瑶之女叶菊华,是规划重建夫子庙风光带的建筑学家。如今,年逾七旬的叶菊华依然是南京老城南的规划顾问。

 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行风监督电线 本报投诉举报电线 电子邮箱:[emailprotected]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合作伙伴:

CopyRight 2002-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